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机制及其临床应用

别嘌呤醇是一种口服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具有100毫克和300毫克的强度。其非活性成分包括乳糖、硬脂酸镁、淀粉和聚维酮。在37℃的水溶液中,别嘌呤醇的溶解度为800毫克/毫升,在碱性溶液中溶解性更高。别嘌呤醇通过抑制嘌呤分解代谢,减少尿酸的产生。它是天然嘌呤碱次黄嘌呤的结构类似物,抑制黄嘌呤氧化酶的作用。黄嘌呤氧化酶负责将次黄嘌呤转化为黄嘌呤和将黄嘌呤转化为尿酸,而尿酸是人类嘌呤代谢的最终产物。别嘌呤醇在体内被代谢成奥昔匹诺,奥昔匹诺也是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剂。研究表明,当别嘌呤醇和奥昔匹诺抑制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氧化反应时,它们用于核苷酸和核酸合成的再利用显著增强。然而,这种再利用不会破坏正常的核酸合成代谢,因为反馈抑制是嘌呤生物合成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黄嘌呤氧化酶的抑制作用,接受别嘌呤醇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血清浓度通常在0.3至0.4毫克/分升的范围内,而正常水平约为0.15毫克/分升。据报道,当高剂量别嘌呤醇将血清尿酸降低至小于2毫克/分升时,这些黄嘌呤的最大值约为0.9毫克/分升。这些值远低于预计会发生沉淀的饱和水平(高于7毫克/分升)。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肾脏清除率至少是尿酸的10倍。尿液中黄嘌呤和次黄嘌呤的增加并未伴随肾结石的问题。仅在三名患者中报告了黄嘌呤结晶尿,其中两名患者患有Lesch-Nyhan综合征,其特征是尿酸产生过多,并缺乏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HGPRTase)这种酶。第三名患者患有淋巴肉瘤,在化疗期间细胞迅速溶解产生大量尿酸。

别嘌呤醇约有90%从胃肠道吸收。别嘌呤醇和奥昔普林醇的血浆峰值通常分别在1.5小时和4.5小时出现。单次口服300毫克别嘌呤醇后,别嘌呤醇的最大血浆浓度约为3微克/毫升,奥昔普林醇的最大血浆浓度约为6.5微克/毫升。约有20%的摄入别嘌呤醇从粪便中排泄。由于别嘌呤醇迅速氧化为奥昔匹诺,且肾脏清除率约为肾小球滤过率,所以别嘌呤醇的血浆半衰期约为1至2小时。

总结起来,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尿酸的生成来治疗高尿酸血症。它可以显著降低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血清浓度,而不破坏正常的核酸合成代谢。虽然它增加了次黄嘌呤和黄嘌呤的肾脏清除率,但并未伴随肾结石的问题。别嘌呤醇在体内代谢成奥昔匹诺,并在数小时内排出体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