孕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与妊娠糖尿病及胎儿生长异常风险增加相关
根据《普通精神病学档案》7月刊的一份报告,一项研究发现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孕妇可能面临妊娠糖尿病风险的增加。严重的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和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长期使用抗精神病药物进行治疗。然而,在怀孕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证据非常有限或薄弱。
瑞典卡罗林斯卡研究所药物流行病学中心和乌普萨拉大学的罗伯特·博登博士等人,通过使用瑞典国家健康登记册进行了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他们还研究了怀孕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对胎儿生长的影响。研究选择了在2005年7月至2009年12月期间在瑞典分娩的妇女。这些妇女根据处方被分为三组:一组接受奥氮平和/或氯氮平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共169人),另一组接受其他类型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共338人),第三组未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共357,696人)。
根据研究结果,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母亲患妊娠糖尿病的发病率比总体孕妇人口高出两倍以上。其中,接受奥氮平和/或氯氮平治疗的母亲糖尿病的风险增加幅度与使用其他类型抗精神病药物的母亲相似,但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女性也面临生下小于正常胎龄(SGA)婴儿的风险增加,但在调整了母亲因素后,这种风险不再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研究人员总结说应该紧密监测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孕妇的妊娠糖尿病和胎儿生长异常情况。
此外,研究结果还表明,在接触过奥氮平和/或氯氮平后,并没有发现有较大出生体重或较大出生长度的胎龄(LGA)风险的增加,但头围风险却有所增加。总的来说,无论使用何种抗精神病药物,怀孕期间使用抗精神病药物与妊娠糖尿病风险增加有关。
此外,近期一项发表在《内科学年鉴》上的研究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研究对超过17,000名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了大手术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情况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结果显示,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使用并不亚于氟哌啶醇,且与术后谵妄等多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在四种抗精神病药物中,氟哌啶醇、奥氮平、喹硫平和利培酮治疗的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没有统计学差异,这意味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风险并不低于氟哌啶醇。
研究结果强调了术后谵妄等不良事件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密切关系。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预防术后谵妄的发生应该成为医疗保健机构关注的重点。同时,对于需要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以管理行为症状。总的来说,这项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关于老年人大手术后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风险的宝贵信息。这不仅强调了术后谵妄等不良事件与抗精神病药物使用的密切关系,同时也提醒我们需要更加关注老年人的术后护理和预防措施。对于临床医生来说,应更加审慎地评估老年患者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必要性,并寻求更加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方式以降低术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