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saclisib在非霍奇金淋巴瘤治疗中的潜力与挑战
Parsaclisib是一种高效且高选择性的下一代PI3Kδ抑制剂,与临床上显著的转氨酶升高无关。这项1/2期研究旨在评估Parsaclisib(INCB050465)在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恶性肿瘤患者中的疗效,无论是单独使用还是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共有72名患者接受了Parsaclisib单药治疗,剂量范围为5至45毫克,每日一次。研究中确定了两个扩展剂量:20毫克和30毫克,每日一次,并探索了20毫克间歇给药方案(连续9周,随后每周一次)。未发现剂量限制性毒性,且未达到最大耐受剂量。最常见的非血液学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包括腹泻/结肠炎(36%)、恶心(36%)、疲劳(31%)和皮疹(31%)。19%的患者出现3/4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治疗前发生的天冬氨酸和丙氨酸转氨酶升高均为1级,除了一例继发于脓毒症的3级事件。此外,有两名患者因与Parsaclisib无关的原因发生了致命的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呼吸衰竭;呼吸衰竭和脓毒症)。
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单药治疗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滤泡性淋巴瘤71%,边缘区淋巴瘤78%,套细胞淋巴瘤67%,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30%。值得注意的是,93%的缓解在首次评估时(约9周)出现。这些结果表明,Parsaclisib对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NHL具有抗肿瘤活性,并可能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目前,针对复发或难治性B细胞NHL亚型的2期研究正在进行中。
第一代磷酸肌醇3激酶(PI3K)δ抑制剂在治疗B细胞恶性肿瘤时因肝毒性问题限制了其临床应用,患者常需减量、暂停或终止治疗。此外,关于这类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潜在分子机制尚未完全明确。Parsaclisib(INCB050465),一种高效且高选择性的下一代PI3Kδ抑制剂,其结构与第一代PI3Kδ抑制剂有显著差异。在1/2期临床研究中,Parsaclisib展现了对B细胞肿瘤的良好疗效,并且显著降低了肝毒性。
我们的临床前研究表明,Parsaclisib对其他1类PI3K同工酶的选择性超过1000倍。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Parsaclisib能有效阻断B细胞系中PI3K信号传导介导的细胞增殖。同时,通过调节性T细胞抑制免疫抑制,间接控制肿瘤生长。然而,对于过度表达MYC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系,Parsaclisib仅通过抑制PI3Kδ信号传导无法完全阻断其增殖,但通过抑制MYC基因转录可显著降低其增殖活性。
结合第一代和第二代PI3Kδ抑制剂的分子结构分析及临床观察,可以推测第一代抑制剂的肝毒性可能源于结构相关的脱靶效应。目前,Parsaclisib正在多项2期临床试验中作为治疗多种B细胞来源的血液恶性肿瘤的候选药物进行评估。这些临床前数据揭示了Parsaclisib的作用机制,为其作为B细胞恶性肿瘤治疗手段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支持。此外,我们发现MYC过表达可能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细胞对Parsaclisib耐药的原因之一,这可能有助于未来更精准地选择适合接受PI3Kδ抑制剂治疗的DLBCL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