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资讯 > 正文

注射用别嘌呤醇钠:治疗癌症相关高尿酸血症的管理与注意事项

注射用别嘌呤醇钠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成人和儿童因恶性肿瘤(如白血病、淋巴瘤和实体瘤)在接受癌症治疗过程中导致的高尿酸血症。这种药物主要通过静脉输注给药,是一种无菌冻干钠盐,不含防腐剂,化学名称为1,5-二氢-4h-吡唑并[3,4-d]嘧啶-4-酮单钠盐,分子量为158.09,分子式为C5H3N4NaO。

**适应症和剂量**

别嘌呤醇钠适用于那些因恶性肿瘤治疗而出现血清和尿尿酸水平升高的患者,尤其是当他们无法耐受口服治疗时。推荐剂量根据患者情况有所不同:成人患者通常推荐剂量为200 mg/m2至400 mg/m2,最高不超过600 mg/天;儿科患者起始剂量为200 mg/m2,最高不超过400 mg/天。对于肾功能受损的患者,剂量需相应调整:肌酐清除率在10至20 ml/分钟的患者每天推荐剂量为200 mg,小于10 ml/分钟的患者为100 mg/天。对于需要透析的患者,可选择每12小时50 mg或每24小时100 mg的剂量。

**使用方法**

在使用前,需先将别嘌呤醇钠重新配制并进一步稀释。每瓶含500 mg别嘌呤醇钠的冻干粉末需用25 ml无菌注射用水(USP)重新配制成浓度为20 mg/ml的溶液。配制后的溶液应为澄清、几乎无色,不应含有颗粒物质或变色现象。之后,用0.9%氯化钠注射液(USP)或5%注射用葡萄糖(USP)稀释,以获得小于6 mg/ml的最终浓度。稀释后的溶液应在20°C至25°C(68°F至77°F)条件下储存,不超过10小时,包括输注时间。

**注意事项**

别嘌呤醇钠与严重的皮肤反应相关,因此对别嘌呤醇钠过敏的患者禁用。在使用过程中,若出现皮疹或其他可能表明超敏反应的迹象,应立即停药。肾功能下降的患者需减少剂量,并定期进行肝功能评估。此外,已报道别嘌呤醇抑制骨髓,可能导致嗜睡等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恶心、呕吐和肾功能衰竭/功能不全。药物相互作用方面,需避免与卡培他滨同时使用,在使用pegloticase治疗期间禁止别嘌呤醇治疗。同时,使用巯基嘌呤或硫唑嘌呤的患者应根据处方信息减少剂量。

总之,注射用别嘌呤醇钠是一种重要的治疗工具,但在使用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循剂量指导,并密切关注潜在的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