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乱象:繁荣背后的隐忧
在中医药产业蓬勃发展的当下,中药配方颗粒作为一种新型中药产品,凭借服用便捷、剂量精准等优势,市场规模迅速扩张。数据显示,近年来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销售额持续增长,在中医药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诸多乱象也逐渐浮出水面,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患者的用药安全。
质量参差不齐,劣药事件频发
中药配方颗粒的质量把控本应极为严格,但现实却不容乐观。部分企业为压缩成本,在原料采购环节便偷工减料。他们选择价格低廉、质量不达标的中药材,甚至使用掺杂使假的原料。这些劣质原料制成的配方颗粒,有效成分含量难以达到标准,治疗效果大打折扣。
在中药材市场,存在部分商家将硫磺熏蒸过的中药材售卖的情况。这种经过不当处理的中药材,不仅药效受损,还可能残留有害物质,被用于生产中药配方颗粒后,对患者健康构成潜在威胁 。
2024 年 5 月 17 日,湖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开一则行政处罚信息,湖北中耀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因生产、销售劣药被处罚,没收不合格的荆芥穗配方颗粒、胡芦巴配方颗粒、淫羊藿配方颗粒,并罚款。这并非个例,市场上类似的质量问题时有曝光,反映出部分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缺乏严格的质量管控体系。
一些小药企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在提取、浓缩、制粒等关键环节,无法精准控制参数,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批次间差异大。例如,在提取环节,温度、时间等参数控制不当,会影响有效成分的提取率;浓缩过程中,如果真空度、温度等条件不稳定,可能使浓缩后的药液浓度不一致,最终影响配方颗粒的质量 。
价格乱象丛生,虚高现象严重
中药配方颗粒的价格常常让人摸不着头脑。部分产品价格虚高,远超合理范畴。以 2025 年 2 月北京市医保局公布的医保支付标准为例,医保报销单价最高的炒酸枣仁颗粒达 6.3 元每克,单价直逼白银价格。对比电商平台上普通中药材价格,白芷、百合、大枣等药食同用的原料,每公斤价格远低于对应的中药配方颗粒。
中药材价格受产地、等级、制作工艺等因素影响,本就存在波动。但部分企业借此过度抬高配方颗粒价格,将运输、营销等高额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一些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采用夸大宣传等手段,声称其产品具有独特功效,以此抬高价格 。还有些企业利用消费者对中医药知识的欠缺,对产品进行过度包装,进一步推高价格,使得真正有需求的患者望而却步。普通的中药配方颗粒,被包装在精美昂贵的礼盒中,价格瞬间翻倍,而这些额外成本最终都由消费者买单 。
销售环节违规,利益输送频发
销售环节的违规行为也是中药配方颗粒市场的一大顽疾。由于产品进入医院不需要经过严格的招标程序,部分企业便动起了歪脑筋,通过不正当手段打通销售渠道。医院院长、分管药品的副院长以及药剂科长成为他们 “公关” 的重点对象。
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披露的多份判决书显示,多位中医院院长因收受中药配方颗粒企业业务员的 “好处费” 而入狱。例如,2015 - 2019 年间,一方公司业务经理为在货款结算方面获得院长关照,先后十次送现金给百色市中医医院院长王国桢,共计 30 万元。
这种不正当的利益输送,使得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流入医院。医生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为患者开具这些产品,不仅无法达到治疗效果,还可能延误病情 。这种 “利益联盟” 不仅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还使得一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流入医院,危害患者健康。
行业标准缺失,监管难度加大
目前,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统一标准的缺失,给监管带来了极大挑战。虽然国家将中药配方颗粒纳入中药饮片管理范畴,但在原料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规范、质量检测方法等方面,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统一的标准体系。
不同企业依据自身理解和标准生产,导致产品在外观、性状、有效成分含量等方面差异明显。有的企业生产的配方颗粒颜色较深,有的较浅;有的颗粒大小不均匀,这些差异不仅影响产品的外观,更可能影响药效 。
这使得监管部门在执法过程中缺乏明确依据,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准确判定。一些不法企业借此漏洞,生产销售不符合要求的产品。同时,行业标准的不统一,也阻碍了市场的规范化发展,不利于优质企业做大做强,影响了整个中药配方颗粒行业的声誉和竞争力。一些生产规范、质量过硬的企业,因行业标准混乱,在市场竞争中无法凸显优势,而那些违规生产的企业却能浑水摸鱼 。
中药配方颗粒市场乱象亟待整治。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力度,尽快完善行业标准,规范企业生产、销售行为;企业自身也应强化质量意识、诚信经营,共同推动中药配方颗粒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价格合理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