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注射铁剂可有效治疗术后贫血,口服无效
近期一项术后铁剂治疗的荟萃分析显示,静脉注射铁剂对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和预防贫血有显著效果,而口服铁剂无益处。1
西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5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研究,这些试验涉及1865名术后贫血的成年人,平均年龄46 - 75岁,超过半数(50.8%)为女性。研究小组发现,静脉注射组与对照组相比血红蛋白水平有所提高,而口服铁剂组无显著差异。
“我们综述的目的是评估大手术后静脉注射和口服铁剂在改善术后血红蛋白水平方面的疗效,并确定哪些手术人群可能从铁剂治疗中获益最大。”由西澳大利亚大学医学院Jayne Lim领导的研究小组写道。1
贫血对手术患者是一个重大风险,会增加异体红细胞输血的几率、延缓康复并可能导致死亡。研究表明,术后贫血患者在术后三个月内有18%的残疾或死亡风险,而无贫血者风险为9%。2
检索确定了379条记录:剔除重复研究并排除有偏倚风险的研究后,结果缩小到15项用于荟萃分析。其中6项研究口服铁剂治疗,7项研究静脉注射铁剂治疗,2项对两种方法进行了比较。
经分析,Lim及其同事发现,与安慰剂或无干预相比,静脉或口服铁剂可提高血红蛋白水平(P <.01)。进一步分析表明,静脉注射铁剂可显著提高血红蛋白水平(平均差[MD],4.51 g.l - 1,95%置信区间2.63 - 6.38,I2 = 0%,P < 0.01),而口服铁剂术后无显著益处(MD,0.61 g.l - 1,95%置信区间 - 2.79 - 4.01,I2 = 23%,P = 0.66)。1
排除4项偏倚风险高的研究后,Lim及其同事发现静脉注射组血红蛋白水平升高(MD 4.53 g.l - 1,95%置信区间,2.28 - 6.78,I2 = 0%,P < 0.01),口服铁剂组无显著差异(MD 1.93 g.l - 1,95%置信区间, - 3.74 - 7.61,I2 = 0%,P = 0.19),与对照组相比。1
基于心脏、骨科和胃切除等手术的亚组分析表明,最大受益的是骨科手术后贫血患者的治疗(MD 3.63 g.l - 1,95%置信区间,0.78 - 6.47,I2 = 20%,P = 0.02)。两种治疗方法在心脏手术后均未使血红蛋白水平升高(MD1.61 g.l - 1,95%置信区间, - 2.21 - 5.44,I2 = 36%,P = 0.33)。1
Lim及其同事认为,手术的炎症反应会使铁调素激增,阻止铁的运输和组织储存。虽然尚不清楚这种激增在体内会持续多久,但他们指出可能至少持续一个月。1
另一个可能的解释是铁的吸收率本来就低,Lim及其同事指出,健康人在补铁过程中每月只能吸收约200毫克。
为缓解贫血症状,口服补铁疗程可能持续4 - 6个月,且不能保证耐受性。然而,静脉注射铁剂可在术后30 - 45分钟注射,避开了口服铁剂的吸收不良期和不良消化影响。
静脉注射铁剂长期用于治疗术前贫血;然而,Lim及其同事指出,在持续识别和应对术前贫血方面存在问题。静脉注射可避免这些问题,因为患者已经有静脉通路并处于监测之中。1
“在如何衡量术后恢复方面缺乏共识仍然是一个更大的挑战,”Lim及其同事写道。“虽然可以使用Clavien - Dindo分类等工具监测术后即时不良事件,但没有标准化的评估来全面评估‘恢复’情况。”1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