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登革热(又称断骨热)肆虐,小小蚊子居然带来如此后果
根据美国疾控中心(CDC)最新报告,美国登革热病例在今年显著增加,已达到6800多例,几乎是去年病例的两倍。其中,4400多例为本地感染,2300多例与旅行相关。这种上升趋势与气候条件变化、全球旅行人数增加以及登革热病毒的周期性爆发有关。

波多黎各目前是美国登革热病例最多的地区,已报告4200多例病例,并因病例激增宣布进入公共卫生紧急状态。洛杉矶县等地区也出现了本地感染病例,这表明登革热的传播范围逐渐扩大至美国大陆的多个地区。
登革热的传播方式与高发因素
登革热病毒主要通过伊蚊传播,尤其是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这些蚊子不仅传播登革热,还能传播寨卡病毒和基孔肯雅病毒。伊蚊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包括东南亚、南美洲、非洲和加勒比地区。近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和降水增加,这些蚊子的活动范围和数量显著扩大,为登革热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
CDC指出,登革热病例的增加还与全球旅行复苏有关。随着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旅行人数增多,病毒更易被携带至非流行区。登革热具有周期性特征,每隔几年会出现大规模爆发,今年病例的激增即是周期性反弹的体现。
登革热的症状与并发症
登革热的感染者约四分之一会出现症状,通常在被感染蚊子叮咬后2周内发病,症状持续2到7天。典型症状包括高热、皮疹、恶心、呕吐、肌肉疼痛、关节痛和骨痛,因此登革热又称“断骨热”。由于症状类似于流感和感冒等疾病,人们常误认为是其他病症。
绝大多数登革热病例属于轻度,但约5%的感染者会发展成严重登革热,尤其是老年人、幼儿和患有基础病的人群。严重登革热可能导致休克、器官受损、内出血甚至死亡。对严重登革热患者通常需要进行静脉输液等支持性治疗,以确保水分和电解质的补充。
登革热的诊断与治疗
登革热的诊断主要依赖血液检测,以检测登革热病毒的抗体或病毒核酸。但由于症状与其他疾病相似,登革热的确诊过程可能存在误差。特别是在非流行区,登革热的诊断较为困难。因此,在登革热高发季节和流行地区,医生需根据患者的旅行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检查来做出准确判断。
目前,登革热尚无特效药。CDC建议患者通过充足休息、补水和使用非处方药缓解症状。不过,CDC提醒不要使用阿司匹林或布洛芬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可能导致胃出血或炎症,从而加重病情。对于严重病例,住院治疗是必要的,以确保患者在急性期获得必要的医学支持。
登革热疫苗及预防措施
在疫苗方面,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了一款适用于9至16岁儿童的登革热疫苗,适用于曾经感染过登革热病毒的群体,目前在波多黎各推广为常规免疫接种。登革热病毒有四种血清型(DEN-1、DEN-2、DEN-3、DEN-4),疫苗在预防不同病毒株感染方面具有积极作用。
除了疫苗,CDC建议采取多项防蚊措施来预防登革热,包括外出时使用有效的驱蚊剂,穿长袖衣物,并尽量待在有空调的地方。此外,还应清理积水容器以消除蚊子的滋生地。这些简单措施在减少蚊媒疾病传播方面效果显著。
气候变化与登革热的扩散
登革热的全球扩散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气温升高使得蚊媒疾病的传播季节延长,同时降雨模式的变化也为蚊子的繁殖提供了条件。流行病学家约翰·布朗斯坦博士指出,登革热在美国部分地区的本地传播是气候变化影响蚊媒疾病传播的明显标志。尽管登革热在美国大部分地区仍然少见,但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未来登革热流行范围进一步扩大。
为应对登革热的蔓延,美国及其他受影响国家需关注气候变化对疾病传播的影响,并通过早期监测、疫苗接种和环境控制等措施,减少蚊媒病毒在新区域扩散的风险。
登革热的全球形势与未来展望
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有4亿人感染登革热,几乎一半人口生活在登革热流行区。登革热的传播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严峻挑战。随着气候变化和全球化进程加剧,登革热的传播范围也在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些温带地区。
未来,登革热的防控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对登革热的监测,以提高疫情的早期预警能力。同时,加快疫苗的研究和推广,将有助于降低全球范围内的感染率。此外,各国需继续采取有效的防蚊措施,并加强对气候变化的应对,以减少蚊媒疾病的传播威胁。
总结
登革热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迅速扩散,美国的疫情也呈上升趋势。在气候变暖、全球旅行增多的背景下,登革热的传播范围可能会进一步扩大。登革热感染的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和肌肉疼痛,轻度病例可通过补水、休息缓解,但严重病例可能导致休克和死亡。由于没有特效药,公众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蚊子叮咬,并注意清理周围环境的积水。
美国及全球各国需继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蚊媒疾病的影响,并采取综合防控策略。登革热的有效防控不仅需要疫苗的研发与推广,也需加强个人和环境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