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康唑:药代动力学、代谢及临床应用
氟康唑是一种合成的三唑类抗真菌剂,是口服片剂中的第一个新亚类。其化学名称为2,4-二氟-1',1'-双(1h-1,2,4-三唑-1-基甲基)苄醇,分子式为c13h12f2n6o,分子量为306.27。氟康唑呈现为白色或几乎白色的结晶粉末,可溶于甲醇,酒精和丙酮,微溶于异丙醇和氯仿,微溶于水,非常微溶于甲苯。
氟康唑片剂中含有50mg、100mg、150mg或200mg的氟康唑,以及一些非活性成分,包括交联羧甲基纤维素钠、无水磷酸氢钙、fd&c红40号、硬脂酸镁、微晶纤维素和聚维酮k-30。在药代动力学和代谢方面,口服和静脉给药的氟康唑药代动力学特性相似。在正常志愿者中,口服氟康唑的生物利用度超过90%。在单一200mg剂量使用时,100mg片剂和两种混悬剂的生物等效性得到证实。
口服后,血浆峰值浓度(cmax)出现在1到2小时之间,血浆终末消除半衰期约为30小时(范围:20到50小时)。在禁食的正常志愿者中,单次口服400mg氟康唑导致平均cmax为6.72mcg/ml(范围:4.12至8.08mcg/ml)。单次口服50至400mg的氟康唑剂量,血浆浓度和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与剂量成比例。根据进食效应研究提供的cmax和auc数据,表明该药物的暴露不受食物的影响。因此,可以在无需考虑进食的情况下服用氟康唑。
每日一次口服50至400毫克的剂量,在5至10天内达到稳态浓度。给予两倍于通常每日剂量的负荷剂量(在第1天)可使血浆浓度在第二天接近稳态。氟康唑的表观分布体积接近全身水的表观分布体积。血浆蛋白结合率较低(11-12%)。在单次或多次口服剂量长达14天后,氟康唑已渗透到所有研究的体液中。在正常志愿者中,无论剂量、途径或给药时间如何,氟康唑的唾液浓度均等于或略高于血浆浓度。在支气管扩张患者中,单次口服150mg氟康唑后的痰液浓度与给药后4和24小时的血浆浓度相等。在真菌性脑膜炎患者中,脑脊液中的氟康唑浓度约为相应血浆浓度的80%。
总之,氟康唑是一种高效的抗真菌药物,具有良好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广泛的组织分布和低食物影响,适用于多种真菌感染的治疗。
- 氟康唑:一种新型合成三唑类抗真菌剂的药理学和应用 2024-11-16
- 氟康唑注射液:药理特性与临床应用 2024-11-16
- 氟康唑注射液:一种高效的抗真菌药物 2024-11-16
- 氟康唑注射液:药理学、成分及应用 2024-11-16
- 氟康唑注射液:治疗严重真菌感染及预防念珠菌病的关键药物 2024-11-16
- 氟康唑注射液使用指南与注意事项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使用说明及药理特性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的药理特性及临床应用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一种高效的抗真菌治疗方案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药学特性、临床药理学及应用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一种高效的抗真菌治疗选择 2024-11-16
- 氟康唑氯化钠注射液(usp):合成三唑类抗真菌剂的新亚类中的首个产品 2024-11-16
- 氟康唑与尼莫地平联用的安全使用指南 2024-11-16
- 新型抗真菌化合物有望替代氟康唑治疗鹅口疮和念珠菌病 2024-11-16
- 氟康唑:合成三唑类抗真菌剂的新亚类 2024-11-16
- 氟康唑——治疗真菌感染的强效药物 2024-11-16
- 警惕氟康唑与多塞平联合使用引起的心律不齐风险 2024-11-16
- 尼莫地平与氟康唑联合使用时的安全注意事项及常见副作用 2024-11-16
- 氟康唑:治疗多种真菌感染的高效抗真菌药物 2024-11-15
- 氟康唑:抗真菌药物的全面指南 202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