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热息痛中毒引起的肝损伤:胆汁酸循环的新认识
扑热息痛(对乙酰氨基酚 - apap)中毒是引起肝衰竭的常见原因。然而,关于导致apap肝损伤的胆汁酸作用还不完全清楚。最近的研究发现表明,胆汁酸通过回路反复注入肝脏,而中断这种循环可以减少肝脏损伤。
胆汁酸的浓度增加是apap中毒导致肝功能衰竭的常见表现。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胆汁酸的转运机制,多特蒙德莱布尼茨工作环境和人为因素研究中心(ifado)的ahmed ghallab博士及其研究小组使用活体显微镜和特殊成像技术对小鼠进行了观察。他们发现胆汁酸通过循环系统反复运回肝细胞,而不会直接从肝脏中流出,他们将这一机制称为"徒劳的胆汁酸循环"。
主要问题在于apap对胆汁和血液之间的屏障造成破坏,导致胆汁酸泄漏到血液中。这使得胆汁酸无法顺利排出,而是不断循环回肝细胞。因此,个别肝细胞内的胆汁酸浓度升高,最终导致它们的死亡。
进一步的观察发现,中断胆汁酸在肝细胞中的循环能够减少apap引起的肝损伤。因此,阻止胆汁酸的运输可能成为治疗apap中毒的选择之一。然而,目前只有一种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被批准用于治疗apap过量,而且仅在过量服用后八小时内给药才有效。
综上所述,最新研究表明,apap中毒后胆汁酸循环是引起肝脏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阻断胆汁酸在肝细胞内的循环可以减轻肝损伤。这一发现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apap中毒的病理生理过程,并为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关文章